共绘团结画卷 建设大美武宣
来源:来宾市融媒体中心 发表时间:2024-06-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武宣县政协紧扣“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探索“N+民族团结进步”模式,融合推进“委员行动”,取得较好成效。
聚焦党建引领,“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效果明显。强化政协党组领导,成立以武宣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县政协工作要点和年度协商计划。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5场次,参与委员达600人次。发动39家委员企业及县外企业募捐37.2万元,资助二塘镇樟村、通挽镇尚满村困难学生就学,以及助力二塘镇麻碑村、渠盏村修建道路、水利等设施建设;开展“委员企业进社区”等志愿活动,发动企业筹措资金8万元,为武宣镇10个社区添置党建办公设备;发动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300多万元种植树木460多棵,为武宣县仙湖公园增添绿色。去年以来,县政协为乡村发展做好新建水利渠道、扩宽村屯道路、搭建洗衣棚等80件实事好事,切实让委员们的“辛苦指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聚焦思想意识,“宣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深入人心。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县政协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政协委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深入各乡镇基层,利用村委“同心广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开展了11场巡回宣讲活动。投入近300万元经费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建设,如在黔江边修建阳明文化广场,便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活动;成功打造了桐岭镇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三里镇灵湖村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以及武宣镇卜玉村“同心文化”长廊等近20个“同心文化”载体。
聚焦读书实践,“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丰富多彩。县政协筹划举办“绽放民族团结之花”委员读书活动暨“送书下乡”捐赠图书仪式,为乡镇捐赠了5.5万元书款;在县政协机关建设“委员书屋”,内设阅读室和委员书吧,购买图书1万余册;将县政协委员室外读书室设在武宣镇南街老百货旧址,把“书香政协”带进民族老街;利用桂中第一支部旧址、武宣县委旧址、韦天强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委员现场学习阵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武宣故事”。同时,精心举办各类体育盛会,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依托武宣七星湖体育综合体项目影响力,建设“三交”示范基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县域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目前已有来自新疆、湖南、福建等地的客商在武宣稳定经商、就业、就学约9000人。
聚焦履职服务,“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彰显活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3万元,同比增长13%。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2023年以来投入724万元用于新建产业道路硬化、助力产业项目发展,大力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推进“百企帮百村”活动,发动委员及委员企业募捐资金500多万元,帮扶脱贫村修建道路、水利渠道和完善村委办公室设备等。去年以来,县政协组织“一线协商“活动33次,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30多个。
聚焦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成效显著。县政协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利益。全县10个乡镇、152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实行民族事务网格化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基层综合服务管理。面向社会开通群众和企业两条服务热线,为大众排忧解难,去年以来共接到群众、企业来电152件,已即时办理138件,满意率100%。深度挖掘一批民族团结故事,利用多媒体平台,主动发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好声音”。以村(社区)“两委”为依托,引导各族群众制定村规民约,规范管理生产生活等事项,搭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平台。持续推进平安武宣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模式,全县连续多年实现“零案件”“零上访”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平安稳定目标,其中东乡镇河马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杨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