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智献良策 同心绘蓝图——来宾两会“代表委员通道”集中访谈②
来源:来宾市融媒体中心 发表时间:2025-01-22

王波委员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助推双循环建设
 
 
问: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是党中央赋予广西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您认为如何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助推我市开展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
答:在当今全球化与国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时代背景下,来宾市要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把关键钥匙。具体有如下三个建议:第一,通过“放”的改革,引领提升市场活力,营造发展机遇。可以通过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市场准入便利化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速本地企业融入国内市场。第二,通过“管”的改革,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精准监管。另一方面,推进综合监管,各类企业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公平竞争,吸引更多市场资源,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三,通过“服”的改革,优化提升营商品质与信任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提升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特色企业和重点企业的服务,实现以点带面,以发展引领特色、以特色引领标杆,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来宾,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的建设。
 
 
董学密委员
优化消费环境 拉动经济内需
 
 
问:消费不仅是最终需求,更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您认为我市可以从哪些方面大力提振消费,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作用?
答:大力提振消费,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减负。我市应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改善城乡实体消费基础设施,提升商业服务质量,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消费氛围。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者信心。政府还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提供消费补贴等方式,直接刺激消费需求。此外,还应加大对旅游新兴消费业态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如补贴外地游客门票、餐券和购物券;把来宾特色农产品作为伴手礼,鼓励本地农副产品提升品质、优化包装设计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第二,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来宾。要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让在来宾发展的企业待得住、发展好,助推“以商招商”,进而推动区域合作,拓展消费市场。第三,金融赋能是市场繁荣的重要保障,要想市场好,必须确保资金周转流通顺畅。因此,应引进更多金融企业,为落地来宾的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周转支持。同时,需要完善和制定相关金融政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巫玉玲委员
聚焦稳产提质 做强糖业文章
 
 
问:来宾市是广西糖料蔗的主产区,食糖产量占全区1/6,素有“甜蜜之城”的美称。您认为我市可以采取什么举措,更好地让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实现“一根甘蔗两头甜”?
答:我认为可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糖业稳产提质降本增效,做好做强产业文章。一是深入实施“藏糖于地”,推动稳面提质;建立完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进出动态平衡机制;巩固提升全市105万亩“双高”基地,建设高标准蔗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二是深入实施“藏糖于技”,推动降本增效。一方面实施种业振兴,全面推广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种植,确保良种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推进糖料蔗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蔗地“小块并大块”,推广宜机化标准化种植模式,扩大分步式机收集中剥叶点建设,推进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此外,充分利用桂中治旱工程通水的有利条件,加强蔗田水利化建设,全面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提高甘蔗单产。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强糖”,推动糖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鼓励支持制糖及综合利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用足用好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自治区糖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贷”、“桂惠贷”等政策红利,加快糖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四是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蔗农持续稳定增收。全面推广规范化订单农业,实行糖料蔗收购价格“首付价+二次联动价”机制,继续鼓励制糖企业加大“反哺”蔗农,进一步密切农企利益联结关系,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全市糖业高质量发展。
 
 
赵翔燕委员
完善政策支持 提升适婚意愿
 
 
问: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增长,结婚人数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适婚青年不想结婚、不愿结婚。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答: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不少适婚青年不愿结婚,与经济压力增大、追求高质量生活、对婚姻自由的重视及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转变有关。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养老体系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对此,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婚恋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健康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传承文化等方式,倡导平等、自由、互爱的婚恋关系,消除对婚姻的功利化追求。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服务举措,提升年轻人结婚和生育意愿;完善激励机制,督促相关部门立足职能,搭建和扩展公益婚介平台,培育社会组织,为未婚男女提供免费婚介服务;优化人口政策,如调整生育政策,鼓励适龄夫妇生育,推进生育支持政策端口前移等,以此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缓解人口结构失衡的压力。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针对适婚青年面临的各种压力,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他们减轻负担。例如,降低学前教育成本、增加育儿津贴、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托育服务等。同时,健全养老服务保障机制,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进而提高他们的结婚意愿。
 
 
兰培文委员
维护民族团结 共创同心来宾
 
 
问:来宾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维护民族团结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您认为我市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答: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民心共美”,共创同心来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级教育,积极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宣讲品牌;建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基地,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是“民富共美”,共创幸福来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抓好优势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惠及各族群众。
三是“民融共美”,共创多彩来宾。加快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建立便民服务场所,如“红石榴家园”等,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是“民寿共美”,共创美丽来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护传统村落,打造美丽家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五是“民睦共美”,共创平安来宾。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胡夏莉委员
激发内生动力 促进产业振兴
 
胡夏莉委员
问: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结合工作实际,您认为谋划产业项目应从哪几个方面考虑,才能让农民群众想干项目、敢干项目、干好项目?
答: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认为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先得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吸引力的发展模式,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
首先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比如金秀开发的簸箕宴、中草药食材、瑶浴等旅游产业特色项目,可以将特色产业与文化创意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
其次要创新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规范、健康发展。金秀茶农多为自家种植,茶园管护和制茶方式各异,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且茶商收购价格不稳定,影响了茶农的种植规划和产业发展。为此,我采取圈下茶山、引入茶企业、整合茶农资源的办法,提高茶叶质量。经过摸索,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茶产业发展的路径,成功带领茶农增收致富,目前每户年均收入已达6万元左右。我认为,应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等新模式,由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农户负责生产,基地提供标准化生产平台,共同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
最后,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政策扶持、金融创新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罗金城委员
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协同育人
 
 
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您认为我市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答: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对于来宾的教育提质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我有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加强宣传增进共识。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帮助家长从法律层面认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意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业安排、习惯养成等方面构建协同互补的家校共育关系。二是健全和规范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各县(市、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相关服务机构的审批和工作人员准入、监管考核等管理制度,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打造一批专业化协同育人队伍。建立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人才专家库,定期对家庭教育指导者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同时,建立家庭教育教材库,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转化为优质课程。四是用好一批社会化协同育人资源。拓展校外家庭教育空间,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依据不同基地资源情况联合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同时,融合研学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强化协同育人效果。
 
 
陈芝玲委员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维护快递人员权益
 
问:快递员作为伴随网络电商新业态出现的就业群体,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力量。您认为我市应该如何完善快递从业人员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快递从业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
答:快递从业人员已成为我市劳动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和完善快递从业人员保障机制,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平台企业、人社、工会组织等多方积极参与,共同从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上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快递从业人员切实享受应有的权益保障。
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在保障快递从业人员劳动权益方面,应督促企业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险福利等事项;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内部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以专业身份介入和调解矛盾纠纷。二是在保障快递从业人员发展权益方面,要拓宽快递员的职业晋升渠道,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和服务质量。这不仅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满意度,也有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此外,推进快递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引导快递企业将职称评审与员工薪酬制度关联。三是在保障快递从业人员健康权益方面,鼓励企业建立帮扶互助保障基金,在员工遇到重大疾病、安全事故、意外伤害时给予相应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