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来宾市政协史料征集办公室 发表时间:2023-07-12

来宾市政协

(2023年7月12日)

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6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共有504处;可移动文物1771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77件(套),三级文物1395件(套);国有博物馆12家,其中金秀瑶族博物馆实行“1+6”博物馆模式,即在金秀瑶族博物馆(主馆)的基础上,建设了6个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0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47项、市级9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3人,其中国家级1人、自治区级59人、市级96人。2018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在文物保护单位提等升级、文物保护工程推进、文物征集、学术研究、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博物馆免费开放质量提升、非遗宣传展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成效

(一)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加强文物立法和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制定了《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印发了《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对《来宾市忻城土司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部分条款进一步细化。深入社区、乡镇、学校广泛宣传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是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工程。2019年以前来宾市仅有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于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9年我市精心编写申报材料,经积极争取,来宾文辉塔、武宣郭氏庄园、武宣刘氏庄园三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22年评审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近两年我市完成了忻城莫氏土司衙署、刘氏庄园、郭氏庄园、黄肇熙庄园修缮工程,忻城莫氏土司衙署安防工程,象州六祖岩摩崖石刻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工程等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争取到黄肇熙庄园第三期修缮工程、文辉塔修缮加固工程、麒麟山人遗址环境整治建设工程、来宾文辉塔保护监测工程、忻城县土司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象州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项目等资金共1966万元,目前部分工程已完工验收,未完工的也正在有序推进。

三是加强文物安全检查,坚决遏制文物安全事故发生。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安全监督,深化源头治理,推进文物平安工程精准施策,扎实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不断提升消防能力,确保文物安全。全市每年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单位消防安全检查超过600次,检查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00处,有效消除我市文博重点单位的安全隐患。

(二)博物馆建设不断提升

近年来,全市博物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改善基础设施、开展业务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教育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一是文物征集取得新进展。近五年我市各级博物馆有计划、系统性的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征集购买、社会捐赠、拨交等方式征集各类文物藏品5000多件(套),极大的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体系,为陈列展览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是馆藏文物管理规范化。藏品管理方面,我市认真做好馆藏文物编号、入库、建档等工作,初步实现藏品规范化管理,完成新征集文物的编号、登记、拍照、入库以及录入工作;完成已定级文物的藏品档案信息并归档;来宾市博物馆、忻城土司博物馆、象州县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基本完成,馆藏文物实现了按材质分库分区域存放;定期做好文物养护工作,检查文物储存情况,确保收藏在库房的文物有安全、舒适的环境。

三是文博学术研究破零。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我局主动承担学术课题,纂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近五年,主持或参与10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完成厅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本位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1。近五年全市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公开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

四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仅2021年我市各级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达55.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8.54万人次;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102场,展出15个基本展览,策划13个临时展览,接待来自政府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各种团体,包括来自各地的游客,为展示和传播来宾的历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做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作。经过调查发掘,收集整理瑶族黄泥鼓舞、壮族织锦技艺、壮族翡翠鸟舞、社王节、壮族师公戏、壮族婚嫁习俗等830项传统文化相关资料,编纂出版了《来宾市民族文化遗产精选》等书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其口述史、传承技艺流程、代表性节目、表现形式等信息。

二是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每年利用春节、元宵节、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通过网络、电视、电子荧屏、横幅标语、宣传展板、表演展示、知识抢答、宣传手册等形式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近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120多项,媒体报道200多次,悬挂横幅标语300多条,制作宣传板报60多幅、举办展演、展示150多场,发放宣传资料约27000多份,参与人数约11万人(次),受众人数约70万人(次)。这些宣传展示活动,展现了来宾非遗魅力,在民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增强了公众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三是加强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队伍建设。近5年来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22项、市级69项、县级93项,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治区级33人、市级66人、县级131人。与此前相比,除了国家级传承人,各级别的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基本翻了一倍。通过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四是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设立了金秀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瑶族文化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建立了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非遗传习基地 、象州县壮欢传承基地、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金秀县黄泥鼓舞传承基地、金秀县瑶族织绣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户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平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突破,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是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非遗旅游产品,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金秀茶山瑶萌娃、瑶族刺绣时尚手提包、肌体赋活精油、忻城贵妃娃娃、时尚壮锦鞋、武宣古雅国画石等非遗旅游商品,多次获得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奖项;建立了金秀县盘瑶尤绵婚俗展示山庄、六段屯茶山瑶爬楼展示寨、横村屯坳瑶祈宁会表演点、古占屯山子瑶度戒表演点、六巷村花篮瑶女子成年礼表演点等5个非遗体验基地,让游客实现了吃、住、玩、观看非遗表演等一条龙旅游服务。通过文旅融合,让众多非遗传承人从单一的民族文化传播者,成为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带动了旅游发展。

(四)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传统文化纳入研学旅行。近年来我市推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开发研学课程,申报研学基地,目前全市共创建12家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其中文化场馆有来宾市博物馆、武宣文庙、金秀瑶族博物馆。今年,土司博物馆成功创建市级研学基地,正在申报自治区级研学基地。并组织指导研学基地开发传统文化课程,除了文化场馆,合山市国家矿山公园东矿园区、蓬莱洲金钉子地质研学基地等旅游景区也开发有传统文化课程。

二是支持文艺精品创作。近年来,来宾市继续实施《来宾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办法》,加大对来宾本土原创作品的扶持力度。结合全面建成小康、建党100周年等主题,乡村振兴等题材,精心打造了原创本土文艺精品《多情的红河石》《黄泥鼓恋》、《真话英雄》、《路》、《寻鼓、那人、那情》《一口红糟》《振兴之光》《早点来接我》《凤凰飞出深山处》《瑶绣图》《瑶乡新酒更醉人》等30多个文艺作品,先后参加了第八、九、十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第十一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等全区性比赛,并频获佳绩。其中,在第九、第十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及优秀组织奖。参加第十一届广西剧展、第十一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获得了桂花银奖1个,铜奖2个,桂花导演奖2个等共计29个奖项,有5部作品入选广西艺术精品创作“百年百项”重点扶持项目,壮师剧《调解》于2020年11月代表广西参加国家文化部在江苏举办的昆山百戏盛典,获得高度赞扬;通过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师公戏,对提升我市戏剧知名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小戏《真话英雄》作为广西唯一的小戏种入选参加2021年国家文旅部在江西举办的“第二届茶香中国--采茶戏”展演,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二、 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较乏力。主要原因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薄弱,市级、县级均没有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普遍缺机构、缺编制、缺人员。

(二)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不完备。主要原因是来宾市各级财政均较困难,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级别不高。目前,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只有2项、代表性传承人只有1人,数量偏少。主要原因是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包装的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

(四)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够深入。缺乏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带动,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土司文化、麒麟山文化、瑶族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影响力不高,没有结合旅游深入开发,产生经济效益。

三、 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各级政府责任,进一步落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切实解决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格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把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所需经费。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建议从自治区层面要求各地政府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明确市级、县级均必须成立文物、非遗等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

(三)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改善非遗传承基地基础设施,提高文物、非遗的保护级别。同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

(四)推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让文物遗迹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赋予旅游产业以更多实物载体。如忻城莫土司衙署、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兴宾蓬莱洲古城遗址、武宣文庙和庄园、象州六祖岩、金秀帽合山岩画等人文景点,依托文化创意,推出文化遗产、研学、寻根、实景体验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人文内涵。加大对非遗的重视和扶持,推动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门类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依托瑶族和壮族文化,着力开发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和产品。

(五)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推出旅游演艺产品。结合金秀“百里瑶寨风情画廊”建设,来宾不断探索民俗村展演文艺精品,大力推进 “一支系一特色”“一寨一品”民俗展示展演,推进文旅融合演艺市场发展。